我的青春有苏轼相伴

  文/吕钦

  有人说,少年的青春里有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的迷茫惆怅;有人说,少年的青春里有“曾许人间第一流”壮志凌云;我说,少年的青春里有“万里归来颜愈少,微笑。笑时犹带梅岭香”的洒脱,少年的青春里有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的”豁达。

  与苏轼“谈吃”

  林语堂说:苏轼是一个伟大的文豪,大书法家,大画家,但这还不足以道出苏轼的全部。“未能道出苏轼全部的是:苏轼竟然是一个妥妥的”吃货“。因”乌台诗案“被贬的苏轼,经历了数日的车马困顿,饱受着狱卒的冷言冷语,穿越万山千水抵达了黄州,他在朋友圈里发的第一句感叹是:长江饶郭知鱼美,好竹连山觉笋香”,紧接着他又干了一件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举,研制“东坡肉”,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说:“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”,苏轼大概深谙此道,《猪肉颂》里:“净洗铛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”几年后,苏轼被贬至惠州,苏轼跋山涉水半年之久才到达目的地,亲人渐次凋零,仕途更是暗淡,他用美食来排解心中的惆怅,写下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千古名篇。几年之后,苏轼再次被贬,这次是去天涯海角的海南,这样的处罚在宋代仅次于死刑,但这并不影响乐天派苏轼去探索美食的兴致,在海南,他发明了碳烤生蚝,研制食谱《食蚝》:“肉与浆入与酒并煮,食之甚美。”为此他还特地写信给儿子,让他不要公开生蚝的秘密,因为担心朝中大臣知道后,会跑到海南跟他抢。吃货与天才并不矛盾,游刃有余的程度被苏轼拿捏的死死的,“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”--------苏轼,让青春少年的我们怎能不崇敬您呢?

  与苏轼“论居”

  “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”,初到黄州的苏轼没有官舍可住,只能暂时寄身于山间旧寺定慧院里,官场的挫折让他离开了尘世的浮华,每到月明星稀的夜晚,他便与好友张怀民一起来到院子里赏月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”,艰难的日子里,也别有一番滋味。后来苏轼又被安顿到了长江边的小驿站居住,他给朋友写信说:“一阵东风来卷地,吹回,落照江天一半开”,能把小驿站住出了江景房的感觉,恐怕只有苏轼了。因为官俸停发,全家老小生活无着落,苏轼带领全家在黄州城东坡上清除瓦砾,开垦良田,整理出了五十亩地.耕种粮食,甚至种上了果树,从此这世上变多了一个农夫“苏东坡‘。”谁道人生再无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“,因为有了在黄州农耕的经验,当苏轼被贬谪到惠州,他立刻熟能生巧的自辟了一块菜地,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,惬意无比,他还专门写诗来歌颂自己的菜地”梦回闻雨声,喜我菜甲长“。最后被贬谪到荒蛮的海南儋州,他就地伐木取材,盖了几间学舍,取名为”桄榔庵“,在这简陋的茅草屋里,他教导出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学生。高堂阔屋他安然享受,草堂茅屋他也怡然自得,”此心安处是吾乡“--------苏轼,让青春少年的我们怎能不崇敬您呢?

  与苏轼”说情“

  苏轼一生漂泊,仕途坎坷,但从不改真性情,无论是对友情.对亲情.抑或是爱情,苏轼总是坦坦荡荡,真真切切。”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“这是苏轼在密州为远在济南的弟弟而作,一轮皓月,承载了兄弟之情,同进退,共荣辱,他们的亲情感动了后世的许多人。《核舟记》里:”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,佛印居右,鲁直居左“,是的,苏轼的身边从不缺朋友,上至高官雅士,下至贩夫走卒,哪里有苏轼,哪里就充盈着欢乐祥和的氛围,与苏轼做朋友是天下第一等幸福的事情。十几年之后,63岁的王安石与47岁的苏轼再次相逢,当年争锋相对的两个人,江湖一笑泯恩仇。”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“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却给自己的亡妻写出了最动人的思念,梦里忽然回到了故乡,透过小窗,看到你正在梳妆。那一年苏轼40岁,在那个夜晚,最豪放的苏轼,写出了最刻骨铭心的思念。”回首向来萧瑟处,也无风雨也无晴“--------苏轼,让青春少年的我们怎能不崇敬您呢?

  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我的青春里有苏轼相伴!